來到美國四年多了,越來越發現自己常常處於一個中間值、一個跨群體的概念,卻又比較缺乏認同感的狀態。以前在台灣只會被人說是外省人,長在高雄不會講台語就是不愛台灣,不是台灣人。但我萬萬沒有想到,這種飄盪感還會跟著我來到美國,而且變得更深刻。造成認同感不全大致可以分為身份、婚姻、信仰與工作。好像一直在這些框架中轉呀轉,向一個飄飛的蒲公英,那裡都沒有全然的歸屬感。
你又不是台灣人
比方說身份好了,我沒有特別需要或喜歡跟台灣人混在一起,有機會聚也是不錯,但總不強求,也不會特別約。一來是曾經被人挑戰過自己不是完全的國際生,有雙重國籍這種優勢,不能體會台灣人想移民想留在美國的辛苦。再來,自己也覺得爸媽支持我們買了房子,自己會很不好意思聊到這麼大的禮物,或是讓更內圈的台灣朋友知道自己不用多努力十年呵呵,也有朋友說過不是每個人都有富爸爸這種話,後來也不再是朋友了。所以我對台灣群有種莫名近鄉情怯的感覺。還有,陸陸是印度人,我聽過朋友說不需要特別邀請他一起聚會,可以理解語言文化的差異,但我就會寧願跟都是說英文的人聚,免得他覺得被排擠。台印婚姻的組合的確在我周遭非常少見,因此有了這一層的差異,可能我自己也意識敏感,因此把自己隔在台灣群體外吧。
你又不是國際生
在學校,也直接被同學講過我不是國際學生,雖然我很努力的在做國際生研究,但身份的確造成了很大的分歧,因為我工作不需考量移民規定,或是我想少修課就可以少修,國際生都需要維持全職的學生身份才可以留在美國。再來就是畢業後的打算,對於很多國際生而言,能留下來都是希望,過去也有找不到工作或抽不到身份的人必須打包離開,因此我同意身份會讓我們的經歷有很大的差別。可是,這也無法讓我成為本地生,我還是文化上的國際學生啊~~~
你又不是美國人
我記得回台灣時大家也會問,我的朋友是不是很多美國人。這個問題有好幾個層次,因為我覺得台灣人覺得美國人比較是白人為主,那我必須說比較少。不知道是各自有家庭、學業與工作,還是真的是族裔的問題,好像要跟白人、拉丁、黑人都比較難有頻繁的來往。大家各自在工作上盡責,禮尚往來也就這樣而已。也因為我加入的是華人教會與國際生社團,所以認識的美國人多以華裔或國際人士居多。但,這個部分我可能到了全職工作時會有些改變,未來再回顧。
你又不是我們
另外,我也發現,身為台灣少數與美國式微的基督徒,許多價值觀也都會卡在中間。我不是特別保守,但也沒有非常開放。信仰在我的生命是中心思想,因此很自然的會跟其他人有隔閡。而這個隔閡也不是我選擇的,而是信念與價值觀不同,本來就會過濾掉許多人。而許多人因為我的信仰跟個性,通常也會跳過很多八卦的話題,他們認為我很聖也無法入世吧。這些偏見也不是我自己想的,是過去同學或朋友偶爾就會提到,覺得黃苹可能不懂人間疾苦。我也是覺得有點尬~教會生活自然也會需要花很多時間,週日早上不說,我們還有週五晚上的小組、我有校內的查經,這學期還有傳福音訓練或偶爾在教會的服事等,一週要花掉10小時在信仰生活上真的不為過,因此許多社交的時間選擇上,就會受到擠壓。
你又跟我們不一樣
再者,生活習慣部分,像我就不會去酒吧跟別人聚會,我自己不太愛喝酒,雖然小酌,但真的無法感受到其他愛喝酒之人的熱情,對啦,我有Asian Glow,就是半杯啤酒就會臉紅的那種~然後喝酒只會讓我更想睡覺,不會讓我更有趣。所以通常我以聚餐或桌遊為聚會主軸~不過對於吃沒有這麼在意的我,當大家聊起好吃的餐廳等,我也閉嘴放空。對於華人而言,民以食為天,所以我常常聽到大家在聊吃的。可能是因為我們之前太窮,也有文化差異,所以不太會盡興的吃喝,或是在婚姻中,對方無法好好享受自己的美食。當然,我們想吃喜歡的東西時,還是可以,不過我通常還是會希望花了前出去吃飯,應該要吃兩個人都喜歡的東西,彼此退讓一些,總有一點缺憾吧。另外一個生活習慣是,科州人非常喜歡爬山或滑雪,但我跟陸陸都不是那麼運動型的人,要去山上還要花車程,在忙碌的生活中很需要堅持才能去完成這個嗜好。所以我通常都是在附近步道或公園走路而已~對於那種週末一大早就去爬山或是整個週末都在露營的生活模式,我真沒辦法擠出那樣的時間。
你又不是全職工作
最後,我在美國這些年都是半工半讀,所以一來無法完全跟社群討論學業,那眾多兼職工作也比較難跟別人有什麼討論。不管我做過家教、展場人員、兼任大學講師、自由口筆譯、語言中心小老師、學生事務處工讀、國際處助理、中文學校老師、餐廳服務生,雖然可以讓我每個都錄一集播客,不過在主流社會中,這些都不算是正職工作。我也許自己的觀念也需要更新,因為協槓好像漸漸成為社會的一個趨勢。
最後我發現很多人都是一句定江山,我可能也太認真回應了,因而感覺我仍然介於中間:
- 你在唸書啊?(完全不認為工作也是個選項)、
- 還在唸書啊?(老娘已經工作五年再回來唸書,也一直在工作,到底想幹嘛)
- 你在哪裡工作?(兼具多重協槓的我很難回答)、
- 畢業後要待美國嗎?(可以阿,但看上帝怎麼帶囉)、
- 你們有小孩嗎?(鄰居問完就沒下文了,因為沒有小孩可以一起玩)
- 你們要生小孩嗎?(目前我不想,這也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吧?)
結論,雖然大家一直標榜個人特色,但在社交中,能融入也是感覺很好的。在我前後左右的熟悉新的環境同時,介於中間的認同感還是常常讓我很困惑或覺得沒有歸屬感。聖經說,世界不是我們的家,可能我必須抓著這樣的信念,不要太在意這些世間的錯綜複雜吧。
留言
張貼留言
跟我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