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與充電 | 黃苹

為網誌下標真是一件難事。

安全感

這次回高雄本來是來去匆匆一個月以內就要回丹佛了,但碰巧遇上奶奶過世,所以本來要環島也因為不想太歡樂,還有太懶太熱而取消(但還是念著本來要見的各地朋友們),所以開始特別跟一些親友約視訊聊天或在高雄見面。很快,三週過去,我發現回家有種安全感,不是因為我對台灣有多瞭解,而是我用中文自我表達不需太多思考,很多家人朋友因為過去的關係,很輕易就能接上線,聊東聊西不用太認真也覺得好被愛。好像有種不太需要刻意的輕鬆感,大家也因為瞭解我,我不需要過多解釋與小心翼翼怕得罪人。

社交疲累

我回來前的目標是能自己安靜反思、跟上帝多聊聊天,並跟大家聊天,找回成為移民前的自己。我知道我沒有改變太多,個性、語氣跟想太多還是跟以前一樣,只是經過工作、學業與婚姻的磨練,能聊的深度與經歷感受也多了很多。我剛跟兩個閨密在外面聊了六小時(到底是怎麼辦到的?上週也是跟另外的人聊了差不多的時間)回家繼續聊,還絲毫不感覺累。我這才發現,原來我在丹佛的社交疲累,不是因為體力差、內向或沒動力,而是跟熟朋友聊天就是放鬆與充電。多話苹好需要舞台(大誤)。

回到舒適圈

跟對的人見面,真的是吃什麼、去哪裡都沒差。好好聊天是我一直想念的。我還是很喜歡跟國際友人聊天,而且能學到很多不同的文化內涵,但跟老朋友聊不需要鋪陳文化基礎與共識,而是直接進入核心的探討,像今天我們聊教會、傳福音、家人、被逼婚/生小孩、感情與相處。一個話題永遠都會分岔到別的話題以致於沒有一個話題有結論跟重點(哈),可是結論跟重點對我而言不重要,是一個探討的過程,一個激發思考的機會,一個交心的時刻。我很感恩。感恩到現在硬要寫一篇反思文來紀念這種舒適感。

獨處是選擇還是逃避?

KT問我,獨處對我是充電還是別的意義,我說,這次回台灣的體悟是,我在丹佛的獨處也許是保護機制。有時候,在沒有交心朋友的情況下,我懶得在出去社交、陪伴別人或放電,於是自以為獨處是我內外向兼具性格的需要,可是其實是選擇性獨處,不一定是需要獨處。好複雜也好認真探討的我自己。

也許,我需要更多的自我探討,不是一直求人理解。我相信,要先認識上帝創造的我,上帝怎麼看我、我該怎麼看自己,才能因自我瞭解而自信。

詩篇 139:14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如果有人能突破我的盲點,請下面留言幫助我一下。


我的邀請

如果你想更認識我說的這位上帝,歡迎跟我聯絡 chaiwithping@gmail.com,我很樂意跟你聊聊,不用急著做決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