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朋友都聽我說過,我覺得我去了印度是學恐懼,現在在美國則是學了孤單。
我不覺得我是一個很挑的人,但長大之後,對於朋友是否合調,的確是可以很敏銳的感受出來。在跟我的過去相比,我來到美國後變得更計較社交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也因為已婚、半工半讀,所以時間都斤斤計較。
前兩天過了生日有很深的感受。我發現我在丹佛沒有想要一起慶生的朋友。是我拒人於門外嗎?還是我付出太多?我一向都是為朋友兩肋插刀,如果要慶生或送舊都是全力以赴,但我今年發現,好像都是自己一直努力的給,但並沒有太多人會互相付出。或是好像都可以一起混、玩遊戲等,卻不一定能談心與分享深入的想法。我很懷念大學時期,因為我都不用特別思考我要講的話會得罪人,在團契中就是一種放鬆,我知道大家愛我包容我。可是隨之長大,好像這樣的朋友圈就消失了。一些花了好些時間會一起玩的朋友,說消失就消失,或是不小心得罪的啦、搬家之後有點遠的啦,甚至是我們關懷許久的人,都不見得會回問我們最近過得怎麼樣,也不知道我的生活在做什麼。
大家圍了一圈吃飯,送上了一個杯子蛋糕,唱完歌就結束了。我沒有多說什麼,本來只希望大家可以為我祝福禱告。我其實沒有期待要他們幫我慶生,可是慶了又覺得缺了什麼。我好像覺得自己太重要了,但其實在大家眼中應該就是一個普通人,在群體中若是沒有一個熱血的人慫恿大家做什麼,大家就會都默默的不會有所行動。我心中覺得有點難過,因為也來美國四年了,不是我真的不想跟朋友慶生,只是真的沒有好到想一起度過這一天。而且大家在聚集時,我似乎對於尷尬非常敏感,只要有尷尬的地方,就影響了我對於該次聚會的評分,呵呵呵,我到底有什麼問題?
看著大家寫的卡片,兩三句文字,我應該感恩,但我心還是酸酸的,因為我覺得他們的文字好像還是很表面的,沒有人寫任何深入的內容,因此我心虛虛的。另一端的我呢,則是覺得別人都盡力慶生了,幹嘛還嫌棄,還挑撿啊?也許是因為我結婚了,大家都會把慶生這種事歸到伴侶身上,好巧今年陸陸就不在咩~
好啊,落落長的情緒文,句點。
留言
張貼留言
跟我分享你的想法